QQ在线客服

  • 在线咨询
  • 咨询客服:376368948

  • 051288970417
  • 阳澄湖成因及其传说
  • 日期:2014-03-14     阅读次数:2179      来源:中国阳澄湖大闸蟹官网
  •  阳澄湖,古名阳城湖。相传,2500多年前,吴王阖闾计划在太湖东北近30公里的地方建筑都城,派大臣伍子胥前往勘察地形。伍子胥经过实地踏勘,断定这里将会陷落,积水成湖,便把筑城的位置向南移20公里。后来,伍子胥的话果真应验了,原来准备筑城的地方坍陷成了碧波荡漾的湖泊,这就是阳澄湖。 

        有关阳澄湖的由来,苏州一带还有许多传说。有人讲,远古后羿射日时,有一块被射中的太阳石溅落在海边,故人们将后来建于此地的墟落称为阳城。一天,暴雨倾盆,阳城沉没而沦为湖泊,故称其为阳城湖。

        民间还相传,这里原是个城廓,在宋代时沉陷而成为湖泊。据《元和唯亭志》记载:“(明)万历十七年(1589)大旱,阳城湖涸,有朱棺一具陷湖中”,还“见有石碑,二尺许,文字磨灭不可辨,尚在湖底未出”。又“(清)雍正元年(1723)大旱......阳城湖涸,自马路至赤岸数里间,井以千数。......农人携锄掘之,得瓶碗之属甚多......相传宋韩忠献公尝练兵于此,军士携之以盛酒。......金银钢铁器饰间有获之。”今阳澄湖西北湖湾,原为蓍泽湖,又称施泽湖、后堂湖,有水道与阳澄湖相通。《元和县志》、《相城小志》附图及民国时期地图都明确标有该湖。湖东南有半岛伸入湖中,即蓍泽嘴。《元和唯亭志》载:“蓍泽嘴,俗呼为庙基,平坦方正如大宅废址,四周有沟,若有墙垣而去之者,右有深潭,存水尺余,大亩许,形方若池,巨石长丈陷潭中,土人取为阜安桥面石。池旁大小石二三十枚,可叠假山者,余买归置后圃。因思此湖向时民居必稠,故有阶甃遗址在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畔农民在阳澄湖罱泥时,也曾多次打捞到井砖及汲水罐等物品。由此可见,阳澄湖是由陆地沉没而成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宋人亶曾谓“斜塘、大泗、黄渎、夷亭、高墟、巴城、雉城、武城”等阳澄湖附近湖荡,“皆积水而不耕之田也,其水之深不过五尺,浅者可二三尺,其间尚有古岸隐见水中,俗谓之老岸。或有古之民家阶甃之遗址在焉,故其地或以城、或以家、或以宅为名。尝求其契劵以验,云皆全税之田也,是皆古之良田而今废之耳。”

        从地质构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阳澄西湖正处在湖(州)苏(州)断裂带上,二者沿伸方向完全一致。此断裂是苏州境内最大的隐伏断裂,由湖州东侧沿北东30度到40度方向延伸,经太湖南部、苏州、阳澄湖、上海崇明岛入黄海。此断裂带至今仍在活动,断裂西盘为抬升区,阳澄湖洼地所在的东盘一直在深陷下降。又阳澄湖南北两岸正处在东西向构造带上,南侧为苏(州)昆(山)嘉(定)断裂(又称唯亭—昆山断裂)。两条断裂构造总体上控制了现今阳澄湖的范围和轮廓。

        据考古资料证明,今阳澄湖周围是太湖平原上古文化遗址分布密集区,阳澄湖南岸650米处的草鞋山、东1000米处的绰墩山都是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良渚、崧泽、马家浜三个古文化层连续而完整。北岸、南岸原沼泽地都有梅花鹿骨骼的发现,有春秋吴王时的鹿城、鸡城、鸭城、养鱼处等遗迹,据《吴县志》记载:“鸭城,在吴县东南二十里。”《元和唯亭志》也有:“今上二十二都陈公乡有地名鸭城。”《太平御览》谓:“鸭城者,吴王筑此城以养鸭。”鹿城,即西鹿城,今属昆山,据《昆新两县续修合志》载:“相传为吴王豢鹿射猎之所,旧有城邑之称‘鹿城’。”至今,阳澄湖畔还保留有许多春秋时邑落的古地名,如相(湘)城、阳城(澄)、巴城、昆城(承)章祈城等。此外,从阳澄湖底发现的古河道、街道、古井和唐宋陶片等古遗迹、遗物,可以猜断出阳澄湖是由于地质变化陷沉而成。
        唐宋时期,阳澄湖地区还是一片洼地,据《吴郡志》、《元和唯亭志》等古籍记载:“昆山虽经江海,自古无潮汐。绍兴中,始有潮至县郭。至是,潮忽大至,遂过夷亭(即今唯亭)。”上述情况造成入海河道淤塞,河水宣泄不暢,水灾频繁,低洼地区大面积积水而成湖沼。沈括《梦溪笔谈》载说:“至和塘(即今阳澄湖南面的娄江),自昆山县达于娄门,凡七十里,自古皆积水,无陆途。”宋人亶说得更是具体:“每春夏之交,天未盈尺,湖水未涨二三尺,而苏州低田,一抹尽为白水”,“民田既客水,故水与江平,江与海平,而海潮直至苏州一、二十里之地,反与江、湖、民田之水相接,故水不能湍流,而三江不浚,今二江已塞,而一江又浅......”纵上观之,随着年代的漫步,原阳澄湖洼地的河、沼遂扩大逐渐演变成湖泊,最后又连为一体而形成了阳澄湖。

        阳澄湖得名于今苏州工业园区阳澄半岛上的阳城(澄)村名。据《元和唯亭志》载:“阳城,在吴宫乡下二十一都,离镇(即今唯亭镇)五里”、“环绕有湖,即阳城湖。”宋人亶在讲到苏州湖荡时曾指出,这些湖泊“或以城、或以家、或以宅为名。”明人袁华的《阳城湖》诗中也有“雉城巴城水相接,以城名湖何不同”之句,南宋绍定二年(1229)的《平江图》上刻有东北隅有“杨城湖”。王佩诤先生考评证说,阳城湖“本图作‘杨’,不知何据。疑隶变,‘杨’、‘扬’通用,‘阳’亦如之,犹‘丹阳’之为‘丹扬’耳。”即“杨城湖”是“阳城湖”的变体写法。清《康熙昆山县志稿》中,除称阳澄湖为阳城湖外,在引用王焕如《水利全书》时有“昆山之水皆自杨城湖而来”

     

  •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