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在线客服

  • 在线咨询
  • 咨询客服:376368948

  • 051288970417
  • 阳澄湖拆围记
  • 日期:2014-05-08     阅读次数:3338      来源:中国阳澄湖大闸蟹官网
  • 【阳澄湖资料】

    阳澄湖是“清水大闸蟹”著名产地,位于太湖东北15公里处,总面积118.9平方公里,总水面18万亩,原来整个湖面分属昆山、吴县和常熟,现在分属相城区、工业园区、昆山市和常熟市,其中以相城区最多。

    阳澄湖南北长17千米,东西最大宽度8千米,面积117平方千米,蓄水量3.7亿立方米。湖中纵列沙埂2条,将湖分为东、中、西3湖。阳澄湖水深在1.5米—3.0米之间,西纳元和塘来水,东出戚浦塘、杨林塘和济河注入长江,南出娄江与吴淞江、澄湖、淀泖湖群相通。

     

    一只蟹的富贵身价

     

    【画外音】 “一个硬币丢下去,沉到湖底还清晰可见”——戴永明,这位在阳澄湖边生活了五十多年的巴城渔民,对以前的一池碧水有着清澈记忆。

     

    风光旖旎、鱼肥水美的阳澄湖,以美味的阳澄湖大闸蟹闻名于世。然而,近30年来,这个美丽湖泊有着一段辛酸往事。

    故事从一只蟹的身价倍增开始。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阳澄湖水系相通,大闸蟹养殖、河蟹生产完全依赖生殖洄游,自然生长,自由捕捞。每到秋末冬初,成熟个体洄游到浅海中交配繁殖,第二年3月到5月,卵孵化后,蟹苗从海水中迁入淡水发育成幼蟹,溯长江而上,经长江支流进入阳澄湖成长。六十年代以后,因水利工程建设需要,沿长江拦坝筑闸,河蟹生殖洄游通道被切断了,蟹苗无法自己进入阳澄湖。于是人们采用人工移植的办法,将长江捞取的大眼幼体或幼蟹,人工放流至阳澄湖,让其在湖区自然生长。

    “不是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增长,餐桌美味越来越受关注。秋风一起,上海等全国各地的“品蟹大军”蜂拥而至,大闸蟹的身价直线飙升。有人回忆,阳澄湖大闸蟹最初每串10只5角钱,到1993年市场价已经翻了数百倍,最高卖到了200元一斤。当时乡镇工业已经蓬勃兴起,在企业一年工资2000元左右,仅相当于10斤大闸蟹的价钱。

     

    一个管理机构的被迫“分家”

     

    【画外音】 “沿岸有开挖的鱼塘,墨绿的围网从岸边蜿蜒伸向湖中心,密密麻麻,乍一看还以为是刚灌溉的水稻田”——解读阳澄湖拆围前的一张老照片。

     

    “要发财,走水路”,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鼓励渔民从捕捞转向围网养鱼,“鱼尾巴工人”成为可以致富的群体,全国各地都开始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随着阳澄湖捕鱼养蟹致富、经营大闸蟹发财的消息不胫而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蟹业大军”。

    在经济利益的“魔棒”驱动下,地方要求分县划湖管理的呼声渐渐高涨。1984年,成立10年的苏州市阳澄湖渔业生产管理委员会被迫随着阳澄湖“分家”了。

    当时规定:阳澄西湖、中湖由吴县、郊区的有关单位组织开发经营,以吴县为主负责管理;阳澄东湖,由昆山、吴县、常熟三县(市)的有关单位组织开发经营,以昆山县为主负责管理。同时明确,从1985年起,在东湖区域内,不论采取何种经营方式,均按照昆山“4”和常熟、吴县各“3”的比例安排,各地不得随意跨湖越界作业。

    “分家”的结果,必然导致各自为阵。缺乏统一、有序的管理之后,阳澄湖内一道道围网升起,一片片水域被肆意切割,阳澄湖似乎成了金山银矿,任人开采。从1996年起,部分没有养殖水面的农民“眼红”养殖业的高效益,纷纷开始了在湖边开挖鱼塘的“蚕食行动”。

     

    一湖水的严重“病情”

     

    【画外音】 “那时候,开着雅马哈快艇在阳澄湖巡查,污染严重一点的区域,可以闻到混浊的湖水散发的腥臭”——阳澄湖渔政管理站一位工作人员如是说。

     

    阳澄湖实行围网养殖,借助于两大难关的攻克:一个是河蟹的人工繁殖取得技术性突破;另一个是围网养殖方法获得成功,“发明”了倒钩网取代直网,令螃蟹插翅难飞。

    1992年,16户农民率先在阳澄湖东湖开始进行围网养蟹试验,取得较好效益,激发了整个湖区的围网养殖风潮。沿湖周边各市(县)、各镇,甚至各村竞相下湖抢水面、圈围网,1996年至2001年的五六年里,围网养殖达到了顶峰,整个阳澄湖18万亩水面,围网养殖面积达到了14.27万亩,占全湖区水域面积的80%,大大超过了湖泊的养殖负荷能力。“那时候从湖面出来,熟悉的人只要沿着围网分隔的水道走,即使天黑也可以到岸上,不会迷路”,戴永明说。

    由此,大闸蟹的产量逐年提高,自由捕捞阶段产量不稳定,到了上世纪90年代基本上徘徊在200吨左右,大肆圈湖后,产量翻了十倍,突破2000吨。然而,超规模的围网养殖,高密度的饵料投放,加上工业、农业、生活污染,餐船垃圾污染,数症并发,导致湖区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大闸蟹质量下降,渔业生产特别是养蟹效益每况愈下,终于,阳澄湖“病倒”了。

    “阳澄湖大闸蟹在天罗地网下窒息”,“阳澄湖湖底出现‘沙漠化’”,“阳澄湖大闸蟹将与国人彻底告别”……各种声音不绝于耳。

     

    一次重大的拆围行动

     

    【画外音】 “ 从2002年开始,经过多年的生态修复和生态治理,傀儡湖已成为天然的‘沉淀池’和绿色‘蓄水池’”——昆山市傀儡湖水源生态保护有限公司副经理顾红斌。

     

    阳澄湖“水之患”牵动了苏城百姓的神经,更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这不仅关系阳澄湖大闸蟹的存亡,更直接影响上百万人的饮用水安全。

    为保护阳澄湖地区的生态环境,确保饮用水源安全,2001年,市政府下定决心,排除一切干扰,恢复对阳澄湖的统一管理体制,将苏州市阳澄湖渔业生产管理委员会更名为苏州市阳澄湖渔业管理委员会,渔管会下设办公室,同时成立市阳澄湖渔政管理站以及阳澄湖公安警务站,通过组建一支专业管理队伍,为保护阳澄湖“站岗放哨”。

    多年来,苏州市人大常委会、苏州市政协以及沿湖各市(县)、区的人大及政协加大了对阳澄湖水源水质保护的调研、执法检查和视察活动,确保饮用水源安全,推进湿地、水域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工作。《苏州市阳澄湖水源地水质保护条例》重新修订,涉及阳澄湖保护的议案、建议和提案,在“两会”上也屡见不鲜。昆山“两会”期间率先提出“保生态、保景观”的双保策略,引起广泛共鸣。

    2002年,阳澄湖拆围开始行动,一场规模浩大的围网整治历时数年。到2007底,超14万亩的围网养殖面积被压缩了6万亩,减少网围养殖面积42.5 %。此时,网围养殖面积仍有80906亩,养殖户2889户,分别为:相成区44171亩、1623户,工业园区28803亩、1002户,昆山市5833亩、194户,常熟市2100亩、70户。

     

    一次彻底的“减负”运动

     

    【画外音】 “没有水面养蟹了,但是有社会保障了;养蟹风险很大,社会保障只会一年比一年好!” ——上岸转业的娄葑镇泾园北社区阳西自然村73户蟹农。

     

    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给水安全敲响警钟。苏州将阳澄湖作为战略备用水源地,在之前整治的基础上,再次压缩围网养殖,进一步为阳澄湖“减负”。

    “这轮整治和以前最大的不同:上次基本上是属地整治,清理“外来户”,本地的同比例压缩到30亩,这次把所有围网全部推倒,异地规划了20个整齐划一、设置规范的标准化养殖小区”,阳澄湖渔政管理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08年的整治,将湖区原有的8.1万亩养殖面积压缩至3.2万亩,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昆山、 常熟分别缩减28171亩、18803亩、2193亩和600亩,围网养殖总面积减少了60%以上,养殖人员降至2100户。整治后,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和常熟分别安置了1.6万亩、1万亩、4500亩、1500亩养殖水面,安置的围网面积1.8万亩在阳澄湖东湖,其余1.4万亩在中湖。

    对于养殖水面,进一步加大了压缩力度,降至20亩。与此同时,随着科学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各地加大了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着手对阳澄湖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相城区投入3.2亿元整治围网,并依托阳澄湖葫芦岛、莲花岛和“美人腿”,建起了3条生态休闲带;启动了阳澄湖水环境生态修复工程,三年投2亿元,在湖岸线50米浅滩范围内种植芦苇,外围50米到200米范围内种植各类水生植物,形成总量5000亩的生态植物区。

    ——苏州工业园区投入2 .3亿元,提前一个多月完成围网整治,对所有渔民落实等同于征地农民的安置保养政策;对允许保留的1万亩养殖水面,由富民合作社经营,按照每两户合租20亩水面一个围网的原则,鼓励并优先吸纳原养殖户加入。

         ——昆山市以阳澄湖水源水质保护为己任,不断加大傀儡湖的生态修复和综合保护,成效显著;连续几年分批将养殖围网内的餐饮船只清理上岸,每年对每户失水渔民落实1万元的安置保障措施。

    GPS给定位、监控围网;涉水村民承包水面5年轮换一次,抓阄决定彰显公平……

    经过这一轮更彻底的整治,阳澄湖西湖围网设施全部拆除,东湖沿岸1000米内、中湖沿湖300米内,没有了围网的踪迹。

     

    一年后的“蟹肥水美图”

     

    【画外音】 “长7厘米、宽7.3厘米,长7.2厘米、宽7.7厘米……”——2009年9月21日,阳澄湖大闸蟹开捕,20只随机抽取的雄蟹和雌蟹,平均体重达4.15两、3两。第二次大规模围网整治一年后,阳澄湖大闸蟹的产量、质量双双提高,蟹农个个喜上眉梢。

     

    2008年整治后,阳澄湖形成了14万亩的空旷水域。然而,水质并没有出现预想中的好转,这是什么原因?原来,由于拆围后来不及采取资源放流措施,加之部分渔民在拆围前的滥捕行为,造成湖区资源量一度失衡,反而在部分湖区出现了蓝藻。

    而上海海洋大学两年来的连续监测数据结果表明,实行生态养殖,养殖区的实质要优于敞水区。

    于是,去年起政府加大了生态投入,采取人工增殖放流和建立半封闭放流区的方法,双管齐下,科学治水。2009年,政府投入100多万元,放流大规格花白鲢鱼种共计8万公斤、优质蟹种2500公斤、螺蛳350吨;此外还吸引1200多万元民资,在阳澄湖大、小西湖和后荡湖设置的7个总面积达6万亩的半封闭放流区内,投放花白鲢175万公斤、优质蟹种300万只、螺蛳250吨,允许适当捕捞生产。

    一个螺蛳、一个贝壳都是一座座天然的“污水处理厂”,根据测算,这些投放的水体生物每年可消耗湖区藻类约10万吨,间接从湖区吸收总磷1280吨、总氮9260吨,不仅有效避免了湖区蓝藻暴发,而且对改善水环境、提升水产品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在的湖水是近20年来最清的”,渔民普遍认为,无论是水质状况、大闸蟹质量、收入情况,都有了明显提高。

     

    一个“湖长”的护湖心声

     

    【画外音】 “管好阳澄湖,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借鉴国内外其他著名湖泊的保护经验,从实践和教训中得到启发,真正要将阳澄湖呵护好,首先对整个阳澄湖应当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统一规划,其次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执行机构,对湖泊实行全面综合保护”——苏州市阳澄湖渔政管理站站长杨维龙。

     

    杨维龙2001年派到阳澄湖渔政管理站工作,成为“一湖之长”,至今整10个年头。多年的工作经验,让他对阳澄湖保护有着深刻认识。

    他说,阳澄湖虽然是一个跨行政区域的内陆湖,但全境又都在苏州大市范围内,管理机构从合到分、从分到合,湖泊生态环境从平衡到失衡、再到新的平衡,有着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有经验也有教训。当前,渔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渔政管理工作也面临体制机制、队伍管理等新的问题和矛盾。

    “比如说,我们正在编制阳澄湖渔政管理‘十二五’规划,沿湖地区有关阳澄湖这一块的规划会议,能否让渔业管理部门早知道、早了解,双方内容是否衔接,有没有不一致?目前还缺乏相应的沟通和协调机制”,杨维龙表示。

    此外,养殖必定涉及水质保护,对于当前阳澄湖的两大保护和管理机构——阳澄湖水源水质保护委员会和阳澄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如何强强联合,进一步携手保护水环境?从过去治理船餐等一系列行动中可以看出,保护阳澄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工商、水利、环保等多个部门,如何进一步形成合力,让阳澄湖生态好、景观美,再现“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的美景?这些都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

  •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