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在线客服

  • 在线咨询
  • 咨询客服:376368948

  • 051288970417
  • 章太炎在苏州的最后岁月
  • 日期:2014-07-24     阅读次数:8397      来源:中国阳澄湖大闸蟹官网
  •  浙江余杭人章炳麟(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一生从事革命活动与潜心学术研究,两件毫不相干的事都做得惊天动地,声名远播。他原名学乘,字枚叔,后易名为炳麟,号太炎。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朴学大师,国学大师,民族主义革命者。他离开这个世界快八十年了,晚年在苏州继续传播他的学问,培养弟子,为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极尽全力。

          沈慧瑛
         一"不是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这是章太炎夫人汤国梨的名言,她的戏言多少也代表了章太炎的心声,他们于1934年春天迁居苏州。选择苏州,是因为李根源、金松岑诸友一再邀请章太炎苏州讲学,于是他萌生了在苏州生活的念头。章氏夫妇先在苏州侍其巷购买宅地,起名"双树草堂",后因边上有家纺织厂,声音喧闹,不宜静居,遂迁居到锦帆路五十号,章太炎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岁月,在这里创办了章氏国学讲习会。
    其实,苏州对章太炎来说并不陌生。1901年刚过年,章太炎先生经好友介绍到教会大学——东吴大学中文系任教,认识了东吴大学国学总教习黄摩西,两人成为好友,谈古论今,趣味相投,偶尔还到路边小店痛饮一番。然而章先生不甘于单纯的教育工作,时而向学生宣传民族大义,鼓吹反满光复的思想,引起江苏巡抚恩寿的不满,通知校方即将采取逮捕行动。1902年,正在家乡过春节的章太炎获知这一消息后,连忙东渡日本,结识孙中山,从此走上革命道路,但与苏州的交集才开始,之后无论从事革命工作还是潜心学问,苏州成为他经常驻足之地和晚年定居之所。
    俞樾是章太炎的恩师,他到东吴大学任教后,自然要拜访住在曲园的俞先生。师生多年未见,本应是相谈甚欢的场面却因俞老先生的痛骂而不欢而散,老师训斥弟子"背父母陵墓,不孝;讼言索虏之祸毒敷诸夏,与人书指斥乘舆,不忠。不忠不孝,非人类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显然年已八十高龄的俞樾火气十足,才会说出这番伤害学生自尊和感情的话,以章太炎的个性,自然不会服气。师生之间的裂痕在于思想观念的不同,作为传统士大夫,俞樾深受"君君臣臣"的儒家思想影响,即使清王朝已穷途末路,他们也要赤胆忠心,誓死保卫,而章太炎满脑子的排满革命思想,政治思想上的格格不入必然引起了师生间的摩擦。
    上个世纪苏州名校林立,教育事业十分发达,名人到校演讲也成为一种时尚,蔡元培、梁启超、胡适、徐志摩、曾昭抡等都到苏州的中学作过演讲。1926年,章太炎应邀到苏州振华女校演讲,照例学校要派人记录,当时正读高二的杨绛作为五个记录者之一,端端正正地坐在台上准备记录。然而由于章太炎的一口杭州土话,加之他引经据典,内容深奥,很难听懂,更别说理解了,在台上傻傻地坐着的杨绛一字未记,杨才女出"洋相"的情景成为第二天苏州报刊的新闻。

    二 晚年章太炎结束了四处奔波的生涯,于1930年后基本生活在上海,其活动范围也主要在上海与苏州两个地方。他的学术研究由汉学转向宋学及王阳明之心学,而其经学研究亦更注重魏晋经学,上窥两汉经学之不足,撰有《汉学论》。又曾撰《救学弊论》批评现代教育体制,主张回归民间办学和书院教育。1935年,章太炎在朱希祖、黄侃、钱玄同、汪东、吴承仕等学生们支持、协助下,就在锦帆路住所内设立章氏国学讲习所,创办制言杂志社。马相伯、李根源、段祺瑞、吴佩孚、冯玉祥、黄炎培等人纷纷伸出援手。章太炎平生先后三次创办国学讲习会,前两次分别在流亡日本和被袁世凯幽禁期间,处境狼狈,却从容讲学,黄侃、钱玄同、汪东、吴承仕为首的一批国学人才均出自他的门下。他们在住宅后边建起讲堂与宿舍,所有经费由章太炎负责筹集,声明章氏国学讲习会"以研究固有文化,造就国学人才为宗旨",讲习期限两年,分为四期。招生对象为具有国学常识、文理通顺、有志深造者,男女不限。由于校舍问题,讲习会没有按计划在春季开办,但应社会上的需求,在四月起举办星期讲演会、读书会,集众弟子于一室,逐章逐句通读全书。直至1935年,新校舍落成,章氏国学讲习会正式开学,章太炎系统主讲了经学、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等内容,除苏州以外,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学者咸来听讲,有大学教授、讲师、中学教师、大学学生,多时达500来人,窗外、走廊挤满了听讲者。这种阵势,颇有当下学术明星的范儿。
    这中间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情,从中也看出暮年章太炎的心态与心情有了很大的转变,不再那么倔强与固执,能接受故人的善意。章太炎因得罪国民党当局,曾被一度通缉,因此他与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心存芥蒂。或许此时的蒋介石有意化解矛盾,主动放低身段,表示诚意,派出与章太炎素有交往的丁惟汾来苏州探视,大弟子黄侃陪同前来。老同盟会会员丁惟汾此时的身份是国民党中央委员、国府委员、中执委会秘书长,他的父亲丁竹筠与章太炎交谊颇深,他到苏州除了叙旧当然还有其他目的,送上一万元支票作为章太炎"疗疾之用"。面对此款,生性孤傲、耿直的章太炎左右为难,不接受不近人情,如果接受更违背他的处世之道,再三权衡,汤国梨建议一万元用于讲习会,他们在报上发表"章太炎启事":"余前因诸生有志国学者推属讲演,发起章氏国学讲习会,以事体重大,经费不充,未能骤举,顷因小恙,得中央同人馈赠医药费,正堪移用讲习会"。这一万元的用处被清清楚楚地记录在国学讲习会的帐单上,表明了章氏夫妇做人做事的清白。
    章太炎虽然在苏州潜心讲学,但依旧关心国事,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支持学生的爱国行为,他根据《春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义,力主对日强硬。1935年12月21日,当他得知宋哲元压制北平学生运动时,立即致电宋哲元,认为"学生请愿,事出公诚。纵有加入共党者,但问今之主张何如,何论其平素。执事清名未替,人犹其望,对此务宜坦怀"。章太炎毕竟是有影响力的人物,宋哲元复电表示"哲元为维持治安计,仅于以和平之劝导,唯各处报载多有失实之处,兹重以先生嘱,自当遵办也"。同时章太炎发表演讲,指出政府当局对请愿之学生沿途各地应当给予照应,章氏国学讲习会派出代表,送水果、食品到苏州火车站,慰问那些路过苏州的学生。赤子之心,爱国之情贯穿章太炎的一生,无论是当年四处奔走为革命呼与鼓,还是晚年从事学术研究,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安康、国家的富强是多少代有识之士毕生追求的,章太炎是先行者。
        三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并不是一般的女子,当她身处逆境、家境贫寒之时,帮助母亲打理家务,绣花挣钱,忙里偷闲读书写诗,可谓自学成才;当她可以通过婚姻改变现状时,却坚持到上海读书,开阔眼界,提升自我,紧跟时代的步伐,忧国忧民,成为新女性的楷模。
    1913年,当同学皆好友张墨君的父亲作媒嫁给章太炎时,她又需要很大的勇气。其貌不扬的章太炎年长汤国梨十五岁,并不富裕,但汤国梨还是选择了章太炎,因为他为了革命不怕坐牢杀头的精神风骨和博学多识打动了姑娘的心扉。然而婚姻生活是现实的,汤国梨在其口述《太炎先生轶事简述》一文中,说当初嫁与章太炎还指望在"文学方面,向他有所讨教。无如婚后的章太炎渐以夫权凌人"。当汤国梨让儿子章导背诵她做的"春水鸭头绿,夕阳牛背红;无风炊烟直,摇出小桥东"一诗时,章太炎竟说是不是从哪里抄来的?心气高傲的汤国梨从此不再向章老师讨教一个字。从旧时代走过来的男性,多多少少有着这种夫权思想,即便是文明程度相对高的今天,夫权思想还存在着。汤国梨的话是这么说,但章太炎的任何一件事情在她的眼里都是大事,她尽着家庭主妇的责任,管理着章氏国学讲习会的事务,可以说她是章太炎有力的助手与后盾。
    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病卒于苏州锦帆路寓所。汤国梨继续办理国学讲习会,她担任章氏国学讲习会理事长,马相伯出任董事长。苏州沦陷后,移居上海,继续办学。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才停办。章太炎过世后,虽然国民党政府下令国葬,由于战争,章太炎的灵柩长期停放在家中,未能落葬。汤国梨多次呼吁,1955年3月24日在苏州举行了公祭,4月3日,遵照章太炎生前遗愿,他的遗体安葬在西子湖畔张苍水的墓侧。

     

  • 保存    |    打印     |    关闭